栏目导航 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理论政策>>正文

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

添加时间:2023年09月06日 09:07    作者:国家民委公众号    发布:统战部     审核:统战部
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,要创新推动组织建设、课程建设、队伍建设,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加强顶层设计,全要素协同联动

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,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坚持正确政治方向,聚合和调动各方力量、各种要素,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。

提高政治站位。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检验民族院校办学治校、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,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学校政治考察、巡视巡察、政绩考核、业绩考核,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的建设、思想政治工作、意识形态工作、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统一部署、统一推进、统一落实,不断提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政治自觉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。

加强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。结合学校发展规划,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学校治理、改革发展各领域各环节,有效融入教育教学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国际交流等各方面,注重落细落实落地,实现全方位育人主体同向同行。

健全协同育人机制。建立健全校内外、家校社全要素育人资源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机制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积极搭建家校协同、校地合作、校社联动等共建共育平台,拓展开放式、多面向育人空间。

加强教学科研。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、科研政策支持、资源配置、考核调整机制,畅通集成攻关、协同创新渠道,产出高质量教研成果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学理支撑。

优化课程建设,立体化课程育人

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加强课程建设,建立完善思政课程正面引领、课程思政全面渗透、通识教育特色补充、网络课堂延伸拓展的立体化育人体系。

思政课程正面引领。加强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》课程建设、教材建设,把其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,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,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,发挥好教材培根铸魂、启智增慧作用。

课程思政全面渗透。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课程加思政,更不是为思政而思政,关键在渗透与融入。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精心组织设计、优化内容设置,有机实施融入。既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育人元素,又要自觉将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、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以及新时代党带领各族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、成功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等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的生动实践融入课程思政,引导各族学生增强“五个认同”。

优化通识课特色补充。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,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。增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等内容,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、历史观、民族观、文化观、宗教观。

网络课堂延伸拓展。要积极推进“互联网+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”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化课程建设,制作体现中华文化精髓、中华民族精神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网络文学、动漫作品、有声读物、微电影、短视频、影视剧、纪录片等。借助VR技术,开发仿真式、沉浸式、体验式的教育载体和形式,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

抓好教师队伍建设,高质量铸魂育人

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。有高质量的教师,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,教师队伍是关键。

抓好思政课教师这支专业队。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,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。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,核心在于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,增强“五个认同”。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,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,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牢记“国之大者”,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、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。要以制度机制建设为抓手,持续深化教育评价、职称评定、考核评价等制度改革,建立完善师德师风考核、课堂讲授纪律负面清单制度,引导教师安心教学、潜心育人。

抓好专业教师这支主力军。要建立完善全方位、长链条、多维度的教师课程思政培训体系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思政重要培训内容,纳入新进教师培训、骨干教师研修夏令营、课程教学创新培训、研究生导师培训等专题培训体系,组织开展教学创新大赛、说课大赛、讲课比赛、优秀课件大赛以及专题辅导、教学沙龙、教研工作坊等多样态的竞赛交流活动,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。构建“二级学院+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/马克思主义学院”课程思政建设联合体,加强交流合作,重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课程。

抓好辅导员、班导师和学工队伍这支关键力量。广大辅导员、班导师和学工队伍距离学生最近,平时接触最多,对学生影响较大。要实施辅导员、班导师“一口清”制度(学生底数清、重点群体清、规章制度清)和“五进”制度(进班级、进课堂、进寝室、进社区、进网络),做到精准“号脉”、贴心服务。主动对接学生多层次需求,积极创设各族师生共居共学、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,完善心理、就业、发展等多层次服务体系,畅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用结合、情理交融的育人通道,促进各族学生广泛交往、全面交流、深度交融。主动适应智媒时代新特点新变化,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,结合社会热点,巧妙设置教育议题,活化教育形式,用学生喜闻乐见的“微载体”,奏响“强国有我、振兴有我、未来有我”的主旋律,引导学生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。

【作者单位: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】

上一条: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下一条: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