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导航 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民主党派>>正文

【盟员读书分享】谷遇春:沈从文与图书馆的缘分

添加时间:2022年04月25日 08:26    作者:谷遇春    发布:统战部     审核:石红梅

 (转自民盟湘西州委公众号)

 

 

少年时代自觉到图书馆看书。1920年底17岁的沈从文到芷江投奔当警察所长的五舅,在警察所当了一名办事员。隔壁熊公馆书房有很多图书,特别是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《贼史》《冰雪姻缘》等对沈从文非常有吸引力,他阅读了大量小说和历史书籍。同时,还到隔壁的中学——“实务学堂”图书馆借书看。沈从文说:“我从这个学校的图书馆中,曾翻阅过《史记》《汉书》和一些其他杂书,记得还有一套印刷得极讲究的《大陆月报》……至今犹记得清清楚楚。”

利用私人藏书自学。1921 年,沈从文来到保靖在陈渠珍身边做书记员,主要工作就是为他管理和查找藏书,相当于私人图书馆管理员。陈渠珍平时好读书,他有十来箱图书,一大批碑帖和一套《四部丛刊》,还有五大楠木橱柜、百余幅宋明清绘画,几十件铜器、古瓷。陈渠珍需要读某书或抄录书中某段话时,沈从文就为他准备好。沈从文还给陈的书籍进行了分类,对旧画、古董进行造册登记。闲暇之余他还会取出绘画,挂在墙上慢慢欣赏研究。他常常翻阅《西清古鉴》《薛氏彝器钟鼎款识》等书,与铜器上的铭文相比较,估出它们的名称与价值,鉴赏水平日渐提高。为弄清一部自己不熟悉的古籍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,他反复研究《四库提要》,增加了许多新知识,这为他日后的创作与学术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,也为他后半生从事文物研究埋下了种子。

到京师图书馆自学。1923 年夏天,受“五四”运动影响,20 来岁的沈从文“为寻求理想,想读点书”,从保靖出发,路途25天,只身来到北京。最初他住在酉西会馆,想到大学读书,然而读大学要通过入学考试,他没有文凭。沈从文只得放弃了读大学的想法,开始自学。他每天早上吃三个馒头,一点咸菜,到京师图书馆(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图书馆)学习,直到闭馆才回到住处,天天如此。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、二十度,沈从文衣着单单薄,在这段自学的日子里,沈从文常常处在饥饿和受冻中,所幸图书馆有火烤、有热水供应。他热爱读书近乎痴迷,只要发现一本好书,想方设法都要把它弄到手。有时在书摊上看到喜欢的书,不吃不喝看一整天,直到把书看完才回。

他一边如饥似渴阅读小说,一边开始文学创作,并开始投稿。可是这些稿件大多都被编辑扔进了纸篓里,他不灰心不气馁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1924 年《晨报副刊》第 306 期,终于登出了沈从文的第一篇文章 《一封未曾付邮的信》,还寄来了稿费。不久,他又发表了《平凡的故事》《遥夜》,这时的沈从文通过自学,人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,知识积累非常厚实,已开始踏上创作之路,崭露头角。

在图书馆当管理员。在林宰平与梁启超的介绍下,1925 年 5 月沈从文到香山慈幼园做图书管理员,月薪 20 元。沈从文一边学习,一边工作,一边创作。发表了《第二个狒狒》和《棉鞋》及《用A 字记下来的故事》等二十多篇小说,一年后沈从文在文学界已小有名气。

1928 年至 1936 年他创作了 200 余篇文学作品和艺术批评、文学评论,著名代表作《边城》《长河》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。期间,他应胡适之邀,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现代文学讲师。之后他又连任山东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北京大学教授,此时的沈从文作品日趋成熟,同时也名声鹊起。

1937 年 8 月抗战流亡途中,沈从文被困武汉,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困难。武汉大学校长知道后,主动找到他想聘他为文学院教授,但时值暑假,只好先聘他为图书馆员,时间大概半年左右。1938 年 3 月沈从文被聘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,向武汉大学图书馆提出辞职。

晚年仍心系图书馆。1980 年秋,沈从文应邀访问美国,每到一地都首先要参观那里的图书馆。1982 年 3 月,他将《沈从文文集》所得的 9700 元稿费,另加 300 元工资,一共 1 万元捐献给母校文昌阁小学,文昌阁小学用这笔钱修建了“沈从文藏书楼”。1982 年5 月,沈从文参观了吉首大学图书馆并捐赠藏书。 此后,他的家人多次给吉大图书馆赠书、赠文物和沈从文的手稿。1994 年凤凰县为纪念沈从文,把县图书馆改名为“沈从文图书馆”。

沈从文,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乡下人,在艰难的生涯中不停地变换着角色,从士兵到收税员,从杂工到编辑,从小作家到大教授,再到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,他的每一次转型,都没有离开书,没有离开图书馆。他从图书馆起步,在图书馆自学,在图书馆任职,边学习、边工作、边创作,是图书馆为他插上了知识的翅膀,成为从图书馆走出来的文学巨匠、史学大家。

“阅读改变人生,奋斗博出精彩”。“鸟欲高飞先振翅,人求上进先读书”。如果说沈从文的成功是一个奇迹,那么图书馆是他创造奇迹的重要条件,刻苦自学是他创造奇迹的重要内因。事实证明,学校和课堂并非唯一的求知途径,书籍和图书馆才是终身学习的地方,才是获取知识的源泉。

在构建和谐社会、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,我们应以沈从文为榜样,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,使我们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提升素质,培养高尚品质与文化素养。我们期盼人人走进图书馆,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盈,让自己的文化“食粮”更丰厚。阅读在改变我们的时候,也在改变着这个世界。

上一条:【盟员读书分享】陈玉凤:让生命永远充满正能量 下一条:高湘文到民盟吉首大学委员会开展主委下基层调研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