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导航 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党外知识份子>>正文

行 者 不 惑―――记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肖竹平博士

添加时间:2012年09月26日 16:31    作者:生记者肖璋鞠佩汝    发布:     审核:未知

肖竹平,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的一位普通青年教师、博士,曾在《化学药物化学》《欧洲药物化学》《生物有机药物化学》等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,其中30余篇为SCI收录,拥有10项发明专利,今年又有两项将要授权。我国在《欧洲药物化学》和《生物有机药物化学》上发表的论文一年的总数才200多篇,而肖竹平一个人去年就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了3篇,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%强。今年,他又为学校拿到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。

肖竹平不仅在科研上拥有骄人的成就,在教书育人中也是竭尽心力,传道授业解惑,深受学生的爱戴。教师节前夕,肖竹平的学生给他发来了很多祝福信息,其中一条写道:“有一种爱深似海,那是您对我的爱;有一种恩不能忘,那是您对我的教育之恩!老师,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对您的感激,送上祝福,祝您节日快乐!”


好老师,好朋友

肖竹平是学生的好老师。他的课很有特色,不仅在讲课时激情四射,且随时注意与学生保持着互动。为了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那些高深枯燥的化学知识,他常常会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事例来 “深入浅出”,甚至还不时地幽上一默。去年学校的督导组听过他的课之后,评价很高。有一次肖竹平上完课,一位学生跑到他身边说:“肖老师,您的比喻非常生动,这个问题我以前一直都不理解,但听您这么一讲我就很明白了。”

同一门课不管上了多少年,肖竹平总是将其当作新课来上,每次课前他都会花上两三个小时认真准备。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更新课堂知识,而且在授课时不用看教案,保证讲课的流畅性。肖竹平的课很少有学生会逃。他每次上课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的。有同学曾悄悄对他说,“我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不需要看教案讲课的。”课堂上的侃侃而谈与肖竹平平时的积累和课前的充分准备密不可分。

肖竹平也是学生的好朋友。除了教学生科学知识,肖竹平还非常注重对学生人格品行的培养。他经常教育学生做人要低调,不能夸夸其谈不做实事,不要浮躁。“无论做什么都要耐得住寂寞,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,总会有成功的一天。”一直以来,肖竹平都积极鼓励学生用心做科研,并且要学生在科研中要注重团队合作意识,同时他在生活中也非常关心学生。“夏天,实验室很热,做实验很辛苦,我就设立‘西瓜基金’,经常买西瓜给学生吃。”为了让学生在辛苦之余能放松心情,肖竹平每年还带学生去春游、秋游。

古语云:“亲其师则信其道。”正是肖竹平一直以来保持着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,才受到学生从心底里的敬重。学生们评价肖老师是他们的“好老师,更是好朋友”。


积累与沉淀

在科研这条崎岖的道路上,肖竹平装着自己的梦想,不断前行,义无反顾。他告诉自己,“只要有积累有沉淀,总会有爆发的一天。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。

肖竹平开始考的是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有机化学专业,后来被调剂到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学,这是偏药物的专业,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专业。但做了一段时间的科研后,肖竹平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便一头钻进了研究之中。肖竹平的导师给他定的目标是论文影响因子要达到五才能毕业,影响因子是评价自然科学论文好坏的标准,这个要求对他还是很高的。肖竹平感到压力很大,当时他夜以继日的不断学习,每天过着食堂———实验室———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。肖竹平回忆起当时的生活,觉得很充实。“我早上和晚上看国内外前沿文献,白天和傍晚就在实验室做实验。早上五点多就起床看文献,七点多就去实验室,晚上九点多回来,继续看文献,十二点多才睡。”就是这样一天天的努力和坚持,肖竹平终于得到了导师的认可,而他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也已高达到二十。当他毕业以后,肖竹平的导师给他的实验室群发了一封邮件,“肖竹平是目前为止我们整个实验室文章档次最高,论文累计影响因子最高的。”收到邮件时,肖竹平深受鼓舞,他觉得“只要你勤奋,不管你当初底子有多弱,在这个平台上还是能取得一定的成果的”。

心有多大,舞台就有多大。肖竹平不断求知的渴望,再加上他“吃得苦、霸得蛮”的精神,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凭借自己在读博期间积累下的科研成果,2008年肖竹平被我校破例录用。而今,在崭新的舞台上,他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晴空。


享受孤独

在学校的这四年里,肖竹平潜心研究,不断积累,不断沉淀。搞科研的人最怕耐不住寂寞,因为只有受得住实验室的日夜苦熬,才有可能创造出沉甸甸的科研成果。而肖竹平不仅能耐得住寂寞,还懂得如何在漫漫孤独中享受寂寞。

今年学校获得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,肖竹平一个人就占了2项,一项是面上项目《新型、高效N-甲基氧肟酸类尿素酶抑制剂的设计、合成与活性研究》,另一项是地区科学基金项目《靶向酪氨酰-tRNA合成酶和II型拓扑异构酶的多靶点抗菌药物的设计、合成和活性研究》。这些成果获得的背后,肖竹平经历的艰辛和付出常人难以想象。科研的世界,肖竹平每天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,也正是那份坚守多年的孤独让他拥有强大的科研底气。

“面上项目连续申报了三年都没有成功,直到第四年我把创新点挖掘出来,才得以成功。”肖竹平非常平静地说。2009年肖竹平第一次申报面上项目没有成功,当时失落占据了他的大脑。但失落过后,肖竹平前行的脚步没有停歇。2010年和2011年肖竹平继续申报自己的课题,可得到的仍是连续的失败。但这依然没有把肖竹平击垮,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平静。他冷静下来认真地思考,并从去年寒假就开始修改,一天一改,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,一共修改了六十多次,最终获得了成功。

很多人都害怕实验室的孤独,而在肖竹平的字典里这种孤独却等同于享受。在每天离开实验室回家的路上,肖竹平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实验的事情,而且常常想得入迷,很多领导、老师、学生在路上碰到他和他打招呼,他竟然都“旁若无人”地走过。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,下班后他不会直接回家,而是先从学校后山绕上一圈。“这段时间一个人静静地思考,无人打扰,确实是我的幸福时刻。”在科研的世界里,肖竹平很懂得享受这种只有他自己才能享受到的幸福的孤独。

肖竹平已到了不惑之年,他说,趁现在身体等各方面的条件还比较好,应该多干一些事情。眼下,肖竹平正在北京大学深造,争取在高水平的平台上积累更多的经验。他,就像科研路上的一个孤独的行者,在前行中品味孤独,在孤独中享受幸福。

上一条:罗康隆当选为湖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下一条:钟飞当选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