委员手记 | 田春莲:守护那片杜仲林
张家界政协2025年07月04日 17:10
我是田春莲,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的教师,也是市政协的一份子。我的双脚扎根于武陵山脉的土壤,双手触摸着杜仲斑驳的树皮,心中装着的,是如何让张家界这独有的“绿色黄金”——慈利杜仲,真正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金钥匙,成为滋养一方水土的蓬勃产业。
记得十多年前,走进慈利县的杜仲林,眼前景象令人揪心:树高20多米的老树沉默伫立,叶小质差,虫害肆虐,采摘如攀天梯,乡亲们愁眉不展。我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大山,像雕琢璞玉般探索杜仲的“矮化”秘密。每一次截干处理、每一次精确修剪、每一次试验绿色防控……都只为找到那把打开高产之门的钥匙。
终于,矮林技术破茧成蝶:树矮了,叶大了,病虫害少了,珍贵的活性成分反而提升了!最动人的是,当“农户+合作社+企业+科技人才服务”的新模式在慈利8个乡镇4737亩土地上铺开,看到乡亲们脸上舒展的笑容,我明白,这“矮化”技术实则撑起了万千农户生活的脊梁。
杜仲有价,品牌无价。慈利杜仲虽历史悠久,却“藏在深闺人未识”。2019年底,为打响“慈利杜仲”这块金字招牌,我夜以继日梳理材料,在农业农村部那场决定性的评审会上,面对专家们审视的目光,我清晰讲述着慈利杜仲的独特基因与产业愿景。当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”的登记证书尘埃落定,保护范围覆盖全县26个乡镇及江垭林场18万亩林地,那份沉甸甸的喜悦,至今想起仍心潮澎湃——慈利药材类首个地标产品,终于落地生根!
作为政协委员,履职的笔尖始终没有离开杜仲。2019年深入走访政府、企业、作坊、农户后,我在市政协七届四次全会上递交了《关于稳健发展杜仲产业的建议》。我深知,单靠分散种植与小作坊加工,产业难成气候。提案中我疾呼:统一发展思路!培育市场!强化科研!打造龙头!擦亮地标!字字句句,皆是为杜仲产业夯基垒台。
然而,守护之路远未止息。2023年市政协八届三次全会上,我再次带着忧虑与责任走上建言席。望着慈利杜仲资源从鼎盛40万亩凋零至不足10万亩,那些携带优良基因的次生林与野生群体濒临消亡,心痛如绞。《关于加强杜仲种质资源保护的建议》提案应时而出——呼吁顶层设计、抢救濒危资源、深化创新利用、打破共享壁垒。这些古老树木的基因密码,是产业未来的命脉所系!
此刻,我依然带领团队跋涉在慈利的山乡间:江垭林场、广福桥、南山坪、金岩、杨柳铺……足迹所至慈利县各个乡镇,只为摸清每一株优异杜仲的“家底”。在实验室灯火通明的叶面积分析系统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前,我们解析着每一份样本的生物学特性与化学价值。培育现代产业亟需的杜仲良种,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未来最庄重的承诺。
从实验室到山林,从大学讲台到政协会场,从技术推广到品牌铸造,再到资源抢救……这条围绕杜仲的路,我走得坚定而踏实。每一次技术培训时乡亲们专注的眼神,每一次全国杜仲论坛上思想碰撞的火花,都在提醒我:让科技的根须深扎于产业沃土,让履职的声音化为发展的力量,守护好这片郁郁葱葱的杜仲林,就是守护一方水土生生不息的希望。路,仍在脚下延伸。
一审 | 赵婷 二审 | 朱湘茂 三审 | 卓从进